Skip to content

iamkissg/awesome-python3-webapp

Folders and files

NameName
Last commit message
Last commit date

Latest commit

 

History

29 Commits
 
 
 
 
 
 
 
 
 
 
 
 
 
 

Repository files navigation

Asesome Pyhthon3 WebApp 总结与导读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还是山


引文

说实话, 我没资格写这样的博客, 因为水平不够. 说出来不怕丢人, 我完完全全没有学过web开发, 是彻头彻尾的大白(比小白还小白). 该项目的代码几乎全是照着廖老师的, 自己一个一个敲出来的. 但是为了理解这些代码, 期间我查阅了许多资料, 几乎为每一行代码都加了详尽的注释.

秉承着"无总结, 不学习"的信念, 我选择对这一个月以来跟随廖老师学习 python3 开发 webapp 的过程做一个总结. 而这篇文章将同时作为该项目README. 因此, 就有了这么个怪异的标题: 于我是"总结", 于读者是"导读".\


Awesome Python3 WebApp 这个博客系统, 我已经部署到服务器上了.

地址 googlegeeks.xyz:23333 管理员帐号 kissg@kissg.com 密码 kissgkissg


正文

首先, 我觉得最重要的, 要有大局观, 即整体把握能力. 这也正是我作为"过来人", 能为学习中的各位提供的最大帮助.

廖老师第15天的实战已经给出了一个系统的全局模型:

Nginx-awesome-MySQL

  • Nginx作为Web服务器, 用于处理静态资源, 同时作为反向代理将动态请求交给python代码处理;
  • awesome, 即我们用python3写的webapp, 负责事务处理, 并与数据库交互;
  • MySQL, 提供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服务.

整个项目的重点, 就在于作为Nginx后端和MySQL前端的awesome.

让我们先来看看, 开发awesome主要用到了哪些库. 用好工具的基础, 是了解, 因此有必要花点时间了解一下这些工具都干嘛的:

  • jinja2 - 前端模板引擎. 所有的前端页面都是通过jinja2调用模板并渲染得到的 \ 详情: 官方文档 | 我的简单笔记
  • aiohttp - 基于asyncio的异步http框架. 此处主要用于实现 web 服务器, 提供单线程多用户高并发支持\ 详情: 官方文档 | 我的简单笔记
  • aiomysql - mysql的python异步驱动程序\ 详情: 官方文档
  • asyncio - python内置的异步io库. 几乎所有的异步IO操作都与之有关.\ 详情: 官方文档

如上所示, awesome为了实现对事务的高效处理, 使用了许多异步框架与提供异步IO能力的库. 如果忘了什么是异步IO, 可翻看廖老师之前的教程. 简而言之, 就是当程序需要执行耗时的IO操作时, 只发出IO命令, 并不等待IO结果, 让CPU执行其他任务. 当IO结束时, 再通知CPU处理.

在讲解awesome的实现之前, 来看看awesome是如何工作的, 或许能对各位接下来的编程有所帮助. 以下是我运行app.py后的日志(你也可以观察app.pyinit(loop)的初始化步骤):

[2016-05-10 15:30:01] found model: User (table: users)
...
[2016-05-10 15:30:01] found model: Blog (table: blogs)
...
[2016-05-10 15:30:01] found model: Comment (table: comments)
...
[2016-05-10 15:30:01] create database connection pool...
# ==============================================================================
[2016-05-10 15:30:01] init jinja2...
[2016-05-10 15:30:01] set jinja2 template path: /home/kissg/Developing/awesome-python3-webapp/www/templates
# ==============================================================================
[2016-05-10 15:30:01] add route GET /api/blogs => api_blogs(page)
...
[2016-05-10 15:30:01] add route get /signin => signin(
# ==============================================================================
[2016-05-10 15:30:01] add static /static/ => /home/kissg/Developing/awesome-python3-webapp/www/static
# ==============================================================================
[2016-05-10 15:30:01] server started at http://127.0.0.1:9000

由日志可知, 系统启动之后进行了以下初始化操作:

  1. 建立model, 简单点说就是建立python中的与数据库中的的映射关系\ 补充: found model: User (table: users) 可在orm.py 中元类的定义中找到, 可见orm.py的重要性. (事实上,我在这一天的内容上停顿了一个多星期, 就是为了理解元类, 理解ORM. 本人特地写了篇博客记录元类的点点滴滴, 有兴趣的同学可看下)
  2. 创建全局数据库连接池\ 补充: create database connection pool 同样可在orm.py中找到. 按廖老师的说法, 这是为了使每个http请求都可以从连接池中直接获取数据库连接, 而不必频繁地打开关闭数据库连接. 现在你真的意识到orm.py的重要性了吗? 很重要, 与数据打交道的活在其中都做了定义
  3. 初始化jinja2引擎, 并设置模板的路径\ 补充: 两条日志都可在app.py的jinja2初始化函数中找到. 注意, 此初始化函数之前, 已经创建了aiohttp.web.Application对象, 即所谓的webapp. 该函数主要是初始化了jinja2 env(环境), 并将jinja2 env绑定到webapp__templating__属性上. 后一条日志指出了模板的路径, 这是因为在初始化jinja2 env时, 指定了加载器(loader)为文件系统加载器(FileSystemLoader).
  4. 注册处理器(handler)\ 补充: add route ... 日志可在corow.py中找到. 事务处理的三要素: 方法(http method) & 路径(path) & 处理函数(func). 将三者连起来看就是, 将对某路径的某种http请求交给某个函数处理, 而该函数就称为某路径上某种请求的处理器(handler).
  5. 添加静态资源
  6. 创建服务器对象, 并绑定到socket

仔细看, 你会发现, 从上到下的过程就是一个实现MVC模型的过程: 建立model -> 构建前端视图 -> 注册处理控制. 而廖老师的实战过程也是按这个顺序一步步下来的.

系统启动之后, 当我访问博客首页, 在首页完全加载出来之后, 日志如下所示, 我们不妨以此来一览事务处理的过程:

[2016-05-10 17:48:28] Request: GET /
[2016-05-10 17:48:28] check user: GET /
[2016-05-10 17:48:28] Response handler...
# =============================================================================
[2016-05-10 17:48:28] call with args: {}
# =============================================================================
[2016-05-10 17:48:28] SQL: select count(id) _num_ from `blogs`
[2016-05-10 17:48:28] rows return 1
# =============================================================================
[2016-05-10 17:48:28] 127.0.0.1 - - [10/May/2016:09:48:28 +0000] "GET / HTTP/1.1" 200 3513 "-" "Mozilla/5.0 (X11; Linux x86_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49.0.2623.110 Safari/537.36"

我们还是通过找出日志的出处来分析:

  • Request: method path, check user: method path, Response handler ... 分别可在app.pylogger_factory, auth_factoryresponse_factory中找到.
  • call with args: {} 可在coroweb.pyRequestHandler__call__方法中找到
  • SQL: sql-statement 可在orm.py中封装了sql语句的函数selectexecute中找到. rows return n 仅在orm.pyselect函数中找到.
  • 最后一条日志, 对不起~我没找到- -.

找到了这些日志的出处之后, 通过打印日志的先后顺序, 就可以理出事务处理的脉络了:

  1. 当客户端发起请求时, 由于中间件(middlewares)的存在, 事务处理将被拦截. 根据aiohttp文档的说法, middleware提供了自定义handler的机制, 可以简单地理解成装饰器(decorator);
  2. 根据日志, 我们可以知道, 在事务处理之前, logger_factory首先执行, 打印一个收到请求的日志;
  3. 接着auth_factory执行, 验证用户是否登录以及用户权限, 并将用户信息绑定到请求上;
  4. 之后进入response_factory. response_factory实际是根据事务处理的结果向客户端发回响应. 因此, 在response_factory中, 事务处理先被执行;
  5. 我们注册到webapp上的handler实际上是一个RequestHandler对象, 由于实现了__call__方法, 因此RequestHandler对象可以当作函数使用(Duck typing). 因此, 每次事务处理都会打印call args ...
  6. 此例中, 我们的请求是针对/GET, 处理过程中调用了Blog.findAll方法, 间接调用了orm.py中定义的select方法, 因此会有那2条sql相关的日志
  7. 事务处理返回的结果是带有模板信息的字典, response_factory根据这个结果, 加载模板, 并将渲染之后的html作为响应发回给客户端.

以上就是一次事务处理的基本过程, 条理应该是很清晰的.

在对系统有了一个全局概念之后, 编程应该会容易不少, 至少我们知道了要写些什么. 接下来, 看看每个脚本都做了什么:

  1. app.py: web app骨架(廖老师的说法). 在这里, 初始化了jinja2环境, 实现了各middleware factory, 最重要的是——创建了app对象, 完成系统初始化
  2. orm.py: 建立ORM(Object, Relational Mapping, 对象关系映射), 此处所有代码都是为此服务的——创建了全局数据库连接池, 封装sql操作, 自定义元类, 定义Model类
  3. models.py: 在ORM基础上, 建立具体的类, 相对比较简单
  4. coroweb.py: web框架(廖老师的说法), 说白了就是事务处理(handler)的基础准备. 此处定义了getpost装饰器, 与之对应的是handlerhttp method部分概念. 又定义了RequestHandler类, 前文说过, 注册到app上的其实就是RequestHandler对象, 因为实现了__call__方法, 所以可以当函数使用. 可以说, RequestHandler起了包装handler的作用. 还有一些辅助函数, 比如添加静态文件, 自动注册handler
  5. config*.py: 配置文件. 在这里多嘴一句, 将默认配置文件与自定义配置文件分离真的是好主意. 很多软件, 比如rime, sublime text都是这种思路, 没想到这里就用上了.
  6. handlers.py: 全部的handlers及一些辅助函数, 包括验证用户权限, 检查cookie等.
  7. apis.py: 定义了APIError类与Page类, 分别用于api错误提示与页面管理
  8. pymonitor.py: 检测www目录下.py文件的修改, 自动重启app.py\ (这个脚本不算系统的一部分, 但它给我的启发意义是巨大的. 受其与fabfile.py的影响, 以及自己的一些经历, 我发现编程的意义之一就是实现自动化. 原谅我, 又多嘴了.)

以上就是对各脚本的简单介绍与梳理, 具体的还请看廖老师的教程. 我的建议是, 大家编程的时候, 最好有目标, 至少应该知道要做什么, 这也是我把这些模块都拎一拎的原因所在. 而根据我的经验, app.py, orm.py, coroweb.py, handlers.py几个模块相对比较重要, 建议大家多花点时间, 好好理解.

正文内容就到这里吧, 我也不知道接下来该讲什么了. 更多的, 还是见代码与注释吧.

小结

作为一个大白, 这次webapp的开发经历给我的感受就如开头引用的偈语所言: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还是山

没接触webapp开发之前, 我的想法是: 这个不难, 无非就是请收请求, 根据请求内容进行相应处理, 再返回响应. 这就对应看山是山(1)的阶段.

等到真正开始实战, 我懵逼了. 从第三天开始, 完全不会, 之前学的数据库之前全还给老师了. 当时想过放弃, 后来告诉自己, "勇敢地抄袭吧, 少年! 自己多花点时间理解, 总会有收获的." 然后我真的就这样做了, 也坚持下来了, 最后发现收获真的不少. 我慢慢接触到一些新的概念, 比如MVC, MVVM等等, 也学会一些技巧, 比如通过linux软链接实现版本控制, watchdog与subprocess提高开发效率等等. 我也是到最后才真的发觉, 廖老师的教程真的是好教程. 为此, 我还特地给他小额赞助了- -. \ (插入语: 评判事情好与不好的一个标准可以是, 有没有收获)

我花了这2天的时间来梳理总结, 发现整个过程, 真的不算复杂, 无非就是...(- -.)

以此文, 与诸君共勉

部分学习材料

关于元类:

我看过的一些库的文档:

About

A simple blog system writen in python3

Resources

License

Stars

Watchers

Forks

Releases

No releases published

Packages

No packages published